中医治疗脑梗塞的方法与妙方

时间: 2024-11-09 20:44:41

许多人得了脑血管病,分不清是哪一种,常把脑血栓说成脑梗塞,脑出血说成脑血栓等。虽然这三者同属脑血管疾病,但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也各异。到底如何区分?

中医治疗脑梗塞的方法与妙方

一、脑梗塞

1.脑梗塞(脑梗、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是脑动脉阻塞后出现相应部位脑组织的破坏,可伴发出血。发病机制为血栓形成或栓塞,症状的性质因病变累及的血管不同而异。脑梗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2.病因:脑梗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

3.主要因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4.临床症状:脑梗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5.治疗:本病应注意重视高血压的治疗,尤为病史中已有过腔隙性梗塞者需要防止复发,同时应注意压不能过快过低。

二、脑血栓

1.脑血栓(脑血栓形成):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2.发病原因: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

3.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为常见的病因,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

4.临床表现:脑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任何一段脑血管内,但在临床上却以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所形成的血栓较常见。

患者表现:中枢性偏瘫、面瘫及对侧肢体感觉减退。大多数病人神志清楚,头痛、呕吐者较少见,但若大脑前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形成大面积脑梗塞时,病情较重,常伴有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则多见眩晕、恶心、呕吐、复视、交叉性运动及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发呛等症状。

5.治疗:脑血栓形成应根据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变化,按不同时间分期来确定治疗方针、分期治疗。维持气道通畅,控制血糖在正常水平等整体治疗。溶栓治疗、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扩血管治疗等其他治疗。进行早期康复功能锻炼。

三、脑出血

1.脑出血(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

2.临床表现: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3.高血压病:脑出血的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病,此类脑出血属于高血压病的一种最严重也是最高级别的并发症之一,可在短时间内出现极为严重的症状,甚至短时间内影响患者呼吸、心跳等基本生理活动,造成患者的死亡。在顾及其他所有诱因的基础之上,必须要强调一点的就是高血压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有效的避免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在高血压病长期作用的基础上,任何可以诱发血压短期增高的因素都可以导致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

4.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可分为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近年来研究表明,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可以使病死显著降低。

四、脑血栓与脑栓塞相鉴别

对于脑血栓和脑栓塞这两种疾病,常常易混淆辨别不清,它们虽然都属缺血中风,其实又不是同一回事。从发病机理上讲,脑血栓主要是由脑血管病变造成脑血管阻塞所致;脑栓塞则为身体其它部位栓堵塞脑血管引起。从临床表现上看,它们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

1、发病年龄:脑血栓发病年龄多较大多55岁以上;而脑栓塞则多发生20~40岁中青年身上。

2、病史:脑血栓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脑缺血发作及糖尿病等病史;而脑栓塞患者多有心脏病,特别是风湿心脏病、心房纤颤等病史。脑血栓形成之前,常有短暂脑缺血发作表现;而脑栓塞则很少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

3、起病形式:脑血栓多为缓慢发病,常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中发病;而脑栓塞往往是活动中,特别是用力或情绪激动情况下突然发病。

4、症状表现:脑血栓多无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其偏瘫、失语等症状逐渐加重;而脑栓塞可有头痛、呕吐及意识障碍等偏瘫、失语等症状往往突然发生。

五、脑血栓与脑出血相鉴别

脑血栓(缺血性中风)与脑出血(出血性中风)都是脑血管疾病,二者的表现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大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以及程度不同的半身不遂,瘫痪一侧的鼻唇沟较浅,口角下垂,瘫痪一侧的半身感觉减退或消失,可能出现话语不清或失语等。但是,二者在治疗上却有许多不同之处,故在发病早期如能进行初步的鉴别,对病人的治疗是十分有益的。

脑血栓通常继发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血流受阻以致相应的脑组织缺血、坏死;脑出血通常是在长期高血压和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由于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脑血管破裂而发病。

鉴别要点:脑血栓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常在睡醒时出现症状,病情进展缓慢,偏瘫症状在数小时到数天内越来越明显,意识常保持清晰。脑出血多因情绪激动、脑力紧张、使劲儿排便、用力举重物等,促使血压骤升而突然发病,病人突然感到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病情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内发展到高潮,随即发生偏瘫和意识模糊或昏迷,昏迷时病人呼吸深沉,带有鼾声。有的病人临床表现介于两者之间,仅靠临床表现难以鉴别,此时则需要做椎部穿刺检查,必要时还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X光断层扫描(CT)检查。

此外,发生脑血栓时,病人需要应用脑血管扩张剂、血栓溶解剂和抗凝剂治疗。脑出血病人需要安静,应尽量减少搬动,最好就地救治以防止出血加重,可用止血剂,酌用降压药物。

脑梗塞属中医中风的范畴,中医治疗中风一般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属中经络还是中脏腑。脑梗塞发病过程中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属中风中经络。

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邪皆能致病。中暑就是被暑邪所伤,伤寒就是被寒邪所伤,中风就是被风邪所伤。

中风的“风”是什么“风”?中风跟伤风感冒的“风”不同,伤风感冒的“风”是自然界中的邪风、贼风;中风的“风”是人体中的内风,就是人体内的气机、真气运行。真气在人体内是沿着环形轨迹循环运行的,无处不到。真气正常循环往复运行,是生命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气机逆乱致使真气不能沿着正常轨迹循环而变成邪风,就能致人生病,包括中风、头晕、高血压、失眠、自汗盗汗、视力下降、健忘等等。简单地说这个风就是偏离正常轨道的真气、元气。气绝则身亡,气弱则身弱,气强则身强,气乱则病至,气顺则身安。

那么这个风是怎么来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是阴阳动态平衡的统一体。真阴真阳藏于肾,阴阳互根,相互制衡。一方面:当人体肝肾亏虚,阴精就不能制衡阳气。肾亏则真气上越而不得下潜,肝血亏虚则肝火内生、肝风内动。藏于肾中的真气就会因为真阴亏虚失衡而大量上升,经肝火煽动,火气上炎,气机逆乱形成了贼风邪气而产生耳鸣眼胀头昏欲仆等高血压症状。另一方面: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当脾胃损伤亏虚,运转失灵,导致肺气不能顺利下降,郁久发热,正常气机循环被打乱,上升至头顶的真气就不能通过虚寒的中焦脾胃而顺利下潜。中风的内风有以上两方面的情况产生:1、肝肾阴虚导致阳气大量上升至头脑。2、脾胃虚弱使堆积在头面部的痰湿不能下降和虚火不能下潜,致使头昏脑涨欲仆。

为什么中风的病人虽然血压高、火气大,但是下半身尤其是双脚特别怕冷?逆乱的真气变成邪风,在肝火的煽动下直冲头顶而不下潜。血随气行,相当大部分血液也随着气流直冲头顶,而不能顺利下降。这样头面部血液拥堵,流速减慢,而令病人感到头昏脑胀产生高血压。血液上行而不下降,则下半身缺血而怕冷怕冻,双脚自然感觉冰凉更甚。健康人体的气血上下分布应该是均匀的,而中风和高血压病人就是气血主要集中在头面部,而下肢缺血怕冷。

为什么中风的患者只破裂头部的血管,而其他地方的血管无破裂?火性炎上,血液随肝火也上行而堆积在头部,头部血管张力逐渐增高,最终冲破血管。肝火不往其他地方冲,其他地方自然就不会充血而破裂。

为什么中风的病人都只热在头面部,出汗都集中在头颈部?真气随肝风上行至头面部不得下降,最后就透过毛孔冲出体外造成真气流失。随气机上行拥堵在头面部的津液等水分自然也随真气从毛孔排出体外,形成自汗盗汗。胸部以下没有过多的津液水气积聚,自然就不出汗,甚至感觉到寒冷。

知道了上面的问题,就明白了中风的病理病机本质是气机循环逆乱。治疗则通过填精益髓、固本培元来补充肝肾阴精,抑制肝风带动气血上升;另一方面加强脾胃的健运,快速消除头面部堆积的痰湿,打通阳气下潜的通道,帮助已经上越的阳气顺利下潜回肾府。针对病理病机来预防、抢救中风和治疗中风后遗症自然就更有效。

从小到大常听老人说“咬舌头就是馋肉了”,其实不然。上了年纪的人常咬舌头,就要及时检查是否患上了腔隙性脑梗死。该病发病比较隐蔽,常出现漏诊和误诊。在临床上,不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往往都是因为出现了头痛、头晕、短暂性手臂发麻、口齿不利或失语等症状,而去医院检查后才被确诊的。还有一些人则是在体检或因患其他疾病做脑CT或MRI检查时才发现自己患此病。虽然大多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都较轻,而且多为一过性的,也不容易留下明显的后遗症,但它却向患者发出了一个危险信号~你已经患有脑血管疾病了,若不尽早防治,将会给你的生命带来威胁。因此,老年人一旦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爱咬舌头、精细动作差等情况就要及时就医。

腔隙性脑梗死的前期症状中就有爱咬舌头、精细动作差等轻微症状,很容易被忽视。这种病会让大脑局部微血管发生梗死,脑组织缺血、坏死,从而使舌头失去灵活运动的能力。该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又较特殊的脑梗死,经常发生在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的老年人身上。

中医根据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淤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淤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在脑梗塞急性期以前三型更为常见。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宜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镇肝汤:怀牛膝、黄芩、白芍、玄参各15克,代赭石、龙骨、牡蛎、生地各30克,夏枯草、钩藤、茵陈、草决明各20克,菊花、桑叶、丹皮、天冬、川楝子各12克,龟板10克,甘草6克,水煎服。配合天麻丸、泻肝丸口服。

2、风痰淤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宜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祛风化痰汤:秦艽、羌活、独活、防风、丝瓜络、当归、川芎、白术、茯苓、黄芩、半夏、南星各12克,寄生、熟地各20克,黄芪、鸡血藤各30克,白芍、地龙各15克,全蝎、甘草各6克,水煎服。配合通络丸、珍珠丸口服。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宜化痰通腑。化痰通络汤:胆南星、竹沥、茯苓、桃仁、红花、菊花、陈皮、半夏、赤芍各12克,丹参、鸡血藤各30克,钩藤、全瓜蒌各20克,夏枯草15克,甘草、生大黄各6克,水煎服。配合蛇胆丸、抗衰丸口服。

4、气虚血淤: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治宜益气活血。益气养血汤:黄芪60克,党参30克,白术、茯苓、当归、川芎、赤芍、地龙各15克,桃仁、桂枝、红花、桑枝、菖蒲、远志、泽泻、防已各12克,薏仁20克,穿山甲、甘草各6克,水蛭10克,水煎服。配合活血丸、参茯丸口服。

5、阴虚风动: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治宜滋阴熄风。滋阴熄风汤:阿胶10克,地黄、鸡血藤各30克,元参、牛膝、木瓜、五味子地龙各15克,麦冬、天冬、黄精、龟板、鳖甲、玉竹各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0克,蜈蚣6克,水煎服。配合知柏丸、消淤丸口服。

一、玉竹钩藤汤治脑梗:辨证阴虚阳亢,肝阳化风,风痰阻窍。治宜滋阴潜阳,开窍化痰。丹参12克,玉竹12克,女贞子12克,生牡蛎12克,钩藤12克,竹茹12克,白芍15克,麦冬9克,茯神9克,柏子仁9克,知母9克,远志6克,石菖蒲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钩军汤治脑梗:辨证肝阳挟热上犯。治宜平肝化痰,泻实通腑。钩藤15克(后下)、牡蛎30克(先煎)、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生川军6克(后下)、枳实12克、茯苓12克、黄芩9克、天竺黄9克、丹皮9克、炒槐花9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三、固本复元汤治脑梗:辨证气虚血滞,瘀痰阻络。治宜益气养阴,活血养荣,化痰软坚。黄芪15克,鸡血藤20克,丹参15克,黄精15克,海藻12克,玄参1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化瘀通络汤治脑梗:辨证血瘀阻络。治宜活血化瘀,通达脉络。蜈蚣3条、地龙15克、忍冬藤15克、钩藤15克、乌梢蛇9克、地鳖虫9克、全蝎6克、鸡血藤25克、络石藤20克、黄芪90克、丹参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五、滋阴活血汤治脑梗:辨证阴虚热亢,内风暗动,经脉血滞。治宜养阴清热,通经活血。豨莶草50克、生地15克、盐知母20克、当归15克、枸杞子15克、炒赤芍30克、龟板10克、牛膝10克、菊花15克、郁金15克、丹参15克、黄柏5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六、通利丸治脑梗:鳖甲、牛黄、麝香、马钱子、鸡血藤、黄芪、川芎、全蝎、僵蚕、三七、水蛭、西红花、牛黄、犀角、蛇胆等。粉细制成丸,每次1丸,每天两次。有通经活络,扶正固本之效。主治中风、类中风。

七、香蕉花饮预防中风:香蕉花10克。煎水。代茶饮。可散热滞,活血脉。预防中风。

备 注]:香蕉花多见于我国南方,且受开花季节限制,取用多有不便,可用香蕉代替。香蕉花含有极丰富的钾,对预防中风,减小中风的发作危险很有作用:香蕉虽不及其花含钾量高,但每天坚持食用,同样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八、姜汁白矾治中风休克:鲜姜汁100毫升 、白矾6 克。用开水冲化白矾后对入姜汁。灌服。可散风,温中,醒神。

民间偏方治脑梗:

1、大蒜瓣、瘦肉、猪尾菜、黑木耳、姜、红枣、盐。加水煮汤服用,连渣一起吃,每天一次。

2、冰片、蓖麻籽(去壳),制成膏状后敷于患处,冬季加附子、干姜。可治眼斜口歪等后遗症。

3、鳗鱼血、麝香。混合外涂,适合眼斜口歪的患者。

4、天麻、川芎、莪术、桃仁、生当归、生黄芪、牛膝、生丹参、钩藤。每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

5、芹菜汁、葡萄汁。混合后温服,一天3次,20天一个疗程。

6、芹菜汁、葵花籽。葵花籽去壳吃仁,同时搭配芹菜汁饮用。

7、绿豆,海带。把海带泡好后切小块,和绿豆一起加水煮粥,绿豆酥烂后加冰糖调味食用。

8、芹菜根、红枣。芹菜根洗净,红枣去核,用水煮汤喝,吃枣。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卒中,常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喎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活动状态、安静或睡眠状态均可发病。颜德馨认为,中风病因不外风、痰、火诸邪,无论是肝阳上亢,心火暴盛,还是内伤积损,痰湿生热,皆可相互影响,而致“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血)虚生风”,最后导致“血菀(瘀)于上”的病理改变,可谓殊途同归。因此,脑梗塞的主要病机转归是血行受阻,血瘀脉中。导致血瘀的原因有气虚、血滞、痰浊、肝火、阴亏、阳虚等。一般而言,中经络者,正气虚而不甚,邪虽盛而病位浅,病情尚轻,病机重点是气血亏虚,肝阳、痰浊、瘀血痹阻脑络;中脏腑者,邪气炽盛,正气虚衰,病位较深,病情危重,其病机重点多为邪热、肝风、痰浊、瘀血等蒙蔽清窍;后遗症期,乃气血呆滞,精气内损,清灵之府为痰瘀阻滞。

先兆期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缺血而产生的脑实质梗塞性病变,梗塞未成之前,往往有先兆症状,相当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临床表现为短暂的眩晕、目瞪口呆、言语謇涩、记忆力一过性丧失、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甚则短暂的意识障碍等。颜德馨视“中风先兆”为元气渐亏,气虚为本,痰瘀为标。对先兆期的治疗,采用益气活血法,以黄芪、生蒲黄、川芎、苍术制成“中防干膏粉”。方中黄芪补益中气,推动血液循环,达到“气充血活”之目的;川芎具活血行气之功,有散瘀化瘀之力,引药上行,与黄芪相伍,起到益气化瘀活血的作用;蒲黄主入血分,生用善活血化瘀,与川芎同用,借其之上行,对脑小血管循环网络有改善微循环效果;苍术为健脾运脾、除湿化痰之品,既能促进药物吸收,又能降脂降糖,与川芎、生蒲黄相配,不仅化瘀活血,并能运脾化湿,祛除痰浊。实验研究证明“中防干膏粉”对促进脂质代谢,降低血中脂质含量,防止血管粥样硬化,增加脑血管血流量,畅通脑血管循环网络,均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临床观察亦显示可减少脑梗塞的发病率。

急性期

醒脑开窍法 多由肝肾阴亏,下元匮乏,加上七情过度,郁而化火,肝风内动,痰瘀交阻,一旦中脏,则神志昏愦,鼻鼾痰涌,半身废用或肢体拘急,舌质红绛,苔黄腻,脉弦滑等。颜德馨认为醒脑开窍是中医治疗脑梗塞急性期的主要方法,神昏而烦躁者,宜安宫牛黄丸;神昏而抽搐者,宜紫玉丹;神昏而惊惕者,宜玉宝丹;神昏而四肢厥冷者,宜苏合香丸。如用药得力,措施及时,抢救成功率会明显提高。

清热通腑法 颜德馨认为,凡中风便秘者,首当清热降火,通腑降浊,方选羚羊勾藤汤,风引汤,犀角地黄汤等加生大黄投之,生大黄有釜底抽薪、导龙归海之功,腑实一通,气机由逆转顺,中医虽无降脑压一词,而通腑常能达到此目的。

后遗症期

益气活血法 脑梗塞后多数患者留有瘫痪,此乃气血呆钝,精气内损,清灵之府为痰瘀阻滞,脑失所养。颜德馨据“脑髓纯则灵,杂则钝”原理,用验方新加补阳还五汤,治气虚血瘀效果显著。药用黄芪30g,当归9g,川芎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酒炙地龙6g,葛根9g,生蒲黄15g,水蛭3g,通天草9g。若患者以肢体偏瘫、萎废不用为主,则重用黄芪、伸筋草,另以生紫菀配豨莶草,使筋脉气血得通,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养血通络法 颜德馨认为瘀血阻络,不仅伤气,也能耗血。血虚生风,可致肢体拘挛、麻木、疼痛或痿废,治当养血通络,可投生血起废汤(陈士铎《辨证录》方),玉竹60g,熟地30g,当归30g,山萸肉12g,茯苓15g,白芥子15g,治血虚左半身瘫废不用,健肢麻木,制方新奇,颇具奥旨,可资临床之助。临床每加入防风、秦艽等祛风润剂,乃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有事半功倍之效。若兼有语言不利者,则配以神仙解语丹(程国彭《医学心悟》方),白附子9g,石菖蒲9g,远志9g,羌活9g,南星9g,天麻6g,广木香6g,全蝎3g,共研细末,面糊丸,龙眼大小,每服1丸,薄荷汤送下,适用语言謇涩,手足不遂,口眼喎斜诸症,效果较显。

化痰祛瘀法 痰瘀之邪阻滞脑络,使清灵之气不能与脏气相接,遂致病成,治疗重在疏通脉道,推陈致新。颜德馨自拟“脑梗灵”为主,治疗颇为有效。“脑梗灵”由水蛭、通天草、石菖蒲、蒲黄、海藻、葛根等组成。方中以水蛭配伍通天草,水蛭味成性寒,专入血分而药力迟缓,借其破瘀而不伤气血之力,以祛沉痼瘀积;通天草其气轻清上逸,与水蛭相配,能引药入脑,剔除脑络新久瘀血,俾瘀化络通,脑窍复开;石菖蒲配蒲黄,盖菖蒲禀天地清气而生,有怡心情、舒肝气、化脾浊、宁脑神之功,为治邪蒙清窍所致神昏、健忘等症要药;蒲黄生用善活血化瘀,与石菖蒲合用则能祛瘀浊以通脑络,醒心脑以复神明,奏开窍安神、醒脑复智之功;海藻味咸性寒,气味俱厚,纯阴性沉,颇能软坚;葛根气味俱薄,轻而上升,浮而微降,阳中阴也,为阳明经药,兼入脾经,与海藻相配,能引其药入脑,增加脑血流量,软化脑血管。全方共奏祛瘀化痰、疏通脉道之功。若痰热炽盛,用大黄通腑泻热;若肝阳亢盛,则投以滋阴潜阳之剂,如羚羊角粉、山羊角、生石决明、天麻等,以平上冲之气焰,潜其阳,降其气,随症加减,常获显效。

脑梗塞包括脑血栓、脑栓塞。中医称“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最常见脑血管病变,大多数留下不同程度偏瘫后遗症,严重威胁着患者健康。对于此病治疗仍需创新,不断探索出较为有效的中药外治剂型,为尽可能使患者肢体功能有所恢复,有些活动的自由。因而对于此病治疗应以提供临床疗效为宗旨,发挥中医药优势,使患者尽可能站起来,走起来,降低致残率,减轻患者痛苦及家庭负担。

此病治疗关键在于活血消栓通络,笔者用消栓通络中药制成膏药,贴敷颈总动脉处,对脑血栓、脑梗塞外治,在临床中取得了一些疗效。

方药及治用法:黄芪、当归尾、川芎、赤芍、水蛭、威灵仙等,上药入芝麻油内浸泡7日,炸枯滤渣,熬至滴水成珠时入黄丹收膏即成,然后将膏药倾入凉水中浸泡去火毒。用时化开摊贴即可,每6日更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如已显效,子女应扶助进行适当肢体功能锻炼。

中医认为缺血性中风,多因气虚血瘀,经络痹阻,闭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肢体偏瘫痿废不用。根据中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治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之理论,针对发病机理,故筛选出益气活血消栓通络中药,按中医传统方法熬制成膏药,贴于颈总动脉处。因大脑前、中动脉,均来自颈总动脉,(于甲状软骨下缘侧方可摸到颈总动脉搏动)。在此部位贴活血消栓通络膏药,为最捷径疗法。

近些年来有关资料对黑膏药作用机制的新研究表明,黑膏药能加速药物传递和活血,药物透过皮肤到达血管,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使药力均衡释放,并保持较高且稳定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所选药中,黄芪为君,能益气活血;当归尾、川芎、赤芍、水蛭活血通络;威灵仙,温经通络,并能搜风。

现代药理研究,川芎、赤芍、水蛭等活血化瘀药的有效成分,可影响人体的血流动态,改善脑细胞的血氧供应,使大脑缺血缺氧明显缓解。川芎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川芎能改善脑膜和外周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并能增加颅内中心动脉的顺应性,降低了脑血管的特定抗阻。《日华子诸家本草》谓:“川芎上行头目,可治一切风,一切血,调血脉。”诸药相用,具有活血通络,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清除自由基,加速侧支循环形成,使处于休眠半休眠状态的脑细胞恢复功能,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和再生,对患侧肢体感觉系统有较为明显调节作用。

本疗法适用于中风急性期过后,贴敷后多数患者肢体活动功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越早疗效越明显。无副作用,简便易行,患者均愿接受此法治疗,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在治疗中鼓励患者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口语锻炼,锻炼方法要得当,有针对性,不可操之过急。并配合对肩、肘、腕、手指关节、腰、膝、踝关节进行活动按摩。

案例一

郭某:女,59岁。1996年3月6日初诊。自1996年1月2曰患脑血栓,在某医院行CT检查:左颞叶可见一大片低密度灶区,范围值4X2厘米大小,左侧侧脑室及外侧裂池略扩大,左神经通路受压。诊断:左侧多发性脑梗塞。经住院治疗40余日,症状基本无改变。查右侧肢体完全瘫痪,不能活动,上下肢肌力0级,神志清,语言謇涩,右口角流口水,不自主笑频繁出现,右侧巴宾斯基氏征(十),深浅反射减弱。舌质暗红,略有瘀斑,苔薄,脉弦。

中医诊断: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治疗用活血消栓通络膏药外敷,几日后频繁笑的症状基本消失。十几日后口水明显减少,1个月后诸症有明显好转,家人扶其已能开始稍微迈步,右侧肌力逐渐有所恢复。3个月后能从椅子上坐起来,在屋内外由别人扶助或自己拄手杖来回慢慢走动,肢体更加有力,感觉良好。

案例二

陈某,男,37岁,体育教师。1995年9月26日初诊。自1995年7月患脑梗塞,在某院住院治疗50余日。出院时虽能行走,但右侧肢体仍不灵活,右上肢无力举起,吃饭时不能端碗用筷,行走时右足往里拐,需妻子搀扶。

经贴活血消栓通络膏药20日后,右上肢便觉有力,右手能用筷吃饭,掉在地上细小物品能用手指捏起,右足基本不往里拐,能行走几里路不觉累。继续贴治30日后,行走自如,骑三轮车握钢铃如常人,并返校继续任教。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

版权声明:

来源:徐小丽LittleLily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