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大家都说电子血压计不准,医生:量血压做到这8点最重要

时间: 2024-11-25 12:58:45

一位患者问我:您让我们自己在家用电子血压计量血压,可是我听说电子血压计不准确啊?

辟谣,大家都说电子血压计不准,医生:量血压做到这8点最重要

一时间热闹起来了,不少病人纷纷点头,附和着说“的确不准确啊,还是水银血压计好”,当然,也有几位患者说,他们买的电子血压计还是很准确的,又方便。

之所以反响这么大,其实主要就是来源于有些患者的亲身体会,或者是很多患者听说的传闻太过强大了。

不少人都会举例:自己的电子血压计和到医院量的血压不一样,所以不准确。电子血压计测量的时候,每次量血压的数值都可能有点不一样......

其实在家里的自测血压和在医院里测量的血压的确可能不一样,大多数情况在家里的血压会比在医院量的血压更低,这和环境、心情放松等等都有关系,所以一般在医院≥140/90mmHg我们认为是高血压,而家庭自测血压则是≥135/85mmHg就算为高血压。

还有就是因为人体的血压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状态下都是处于动态变化的,不会完全一样,我们在活动、吃饭、喝咖啡、情绪激动、说话时都可能导致血压的波动,刚坐下量血压也可能比较高,所以医生经常会连续几次测量血压取平均值。

现在的电子血压计很非常敏感,如果我们每一次测量的状态不一样,即使前后时间相差不久,血压也可能会有些许差别,其实对于水银血压计也是一样的,只是水银血压计读数以2mmHg为单位,所以看起来不会这么明显,其实同样会有读数误差,但这些只要能控制住在一定的范围内就是正常的。

当然,临床上也有些一些快速型的心律失常,这时候无论是电子血压计,还是水银血压计,都可能出现读数的误差,这时候就需要多测量几次,必要时需要医生进行判断。

根据我国最新的血压测量指南,一般我们推荐通过认证的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进行家庭血压测量。血压计认证的国际方案有(ESH、BSH、AAMI),在我国一般采用ESH标准。

大品牌一般质量控制比较好,所以建议选择技术力量比较强、售后服务好的大品牌,血压计稳定性比较好,同时每年送到售后校准一次,对于使用时间比较久的,可以考虑更换。

大家觉得电子血压计不准确,我们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目前主要原因集中在下面几点:

1、在家里和在医院的血压本来就是不一样的额,所以高血压指南里明确写着:医生在诊室里量的血压≥140/90mmHg为高血压,而如果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为高血压,两者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2、我们经常可以遇到部分患者在医院较紧张,这时候还可能会由于白大衣现象,导致患者在医院测量的血压较高,这时候很可能就会误认为自己的血压计不准确,其实可能恰恰是家里的血压准确,因为干扰因素较少,更贴近我们平时的血压数值。

3、就算用电子血压计,同样是需要学习正确的测量规范,并不是把血压计袖带绑上,按下开关就可以了。

因为测量血压时不规范,袖带绑的位置和松紧度不对,测量方法不正确,时机不对等等都会导致血压不准确。

例如:有些病人去诊室量血压,一边打电话大声说话一边测量,或者是刚刚走到诊室就坐下测量,也有在家刚做完家务或运动完马上测量,又或者刚吃完饭、吸烟、喝咖啡、饮酒后测量,这些都会导致测量血压的不准确。

4、一天当中测的血压,每次数值都不一样,就是血压计不准确吗?

其实无论是健康人还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都是动态变化的,不可能完全一样,一般晨起后较高,晚上则血压下降,呈昼夜变化。当然,也有夜间血压升高的,这种情况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就比较大。

老年人由于血管硬化,血压波动幅度比年轻人会更大,只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波动都是正常的。

5、有些患者很紧张,担心测量不准确,于是短时间内的反复测量比较,可能会引起血压测量值变化,例如有些退休老年患者朋友一直纠结量出来的血压有个位数的波动,于是不停地测量试验,越量心情越差,越量血压越不稳定,这和血压计无关,和心情有关。

其实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尤其容易出现多次的测量值差别明显。单次测量血压偏高后情绪紧张,也可能导致血压值越测越高,这个在临床上也很多见,有些患者甚至因此高度紧张,血压飙升到200mmHg以上,家人送来急诊入院。

6、一般我们建议,如果第一次测量和第二次测量相差较大,那么就计算第二次和第三次测量的平均值,而第一次的数值弃之不用,这在水银血压计测量中也是一样的。

7、当然由于是电子产品,每年建议到售后校对一次,这在水银血压计也是需要的,还有电子血压计的传感器等电子系统如果出现故障、老化,或者没有电池了,也可能会出现不准确。

8、市场上血压计良莠不齐,有些血压计比较劣质,不符合标准,但假冒伪劣产品是很难根除的,所以我们只能尽量选择有质量保证的商家和产品。

只要注意规范的测量,无论是电子血压计还是水银血压计都是准确的,而且,到了2020年,水银血压计由于汞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将会停止生产,逐渐退出市场。

来源:名医开讲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