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有这4个特征,说明你的肠道很健康,来看看

时间: 2024-11-09 20:56:40

又是一个不眠夜,张女士几乎从上床开始,脑子里的思绪便没有断过,心里想到全都是自己患癌的事情。

半年前,张女士的妹妹去世了,是肠癌。妹妹一查出来的时候就是晚期了,连化疗都没意义了,只做了姑息治疗后没几个月就离世了。

张女士想到医生惋惜的那句话:“大便是很好反应肠癌的症状,当初大便性状改变就应该抓紧来医院,也不至于就晚期了。

自此之后,医生的这句话就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张女士的心里,久久拔不出来。

直到1个月前,张女士也开始出现了大便方面的“问题”。和妹妹不同,她并没有便血的情况出现,但是一吃过饭就腹泻的毛病,还是深深地困扰着她。

她担心自己和妹妹一样,患上肠癌了,可又不敢轻举妄动地去医院检查,怕真的是肠癌。就在这样徘徊不定、犹豫不决,一直让失眠找上了自己。

而这样的担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张女士的日常生活。生活中,有部分人和张女士一样,也会出现一吃过饭就腹泻的情况,难道这真的是肠癌的预警吗?

一、一吃过饭就腹泻,是肠癌或肠息肉吗?

广州和谐医院肿瘤热疗中心胡群峰教授表示,一吃过饭就腹泻,大多情况下并不是肠癌。

引起饭后便意明显的诱因有很多,包括有胃黏膜的反射较强有关、食物不耐受、肠易激,肠道炎症等因素,让我们一一来看。

部分人群本身胃黏膜反应比较强,而只要有食物进入胃部,就会对胃黏膜带来刺激,反应性较强的人会释放出较多物质,继而给肠道带来刺激,让其蠕动速度加快,产生便意。

此外当食用了一些身体不耐受的食物后,也会给肠道带来不良刺激,产生腹痛、腹泻的感觉;另外还有些人出现饭后经常腹泻是由于肠道出现问题所致,常见的有肠应激、肠道炎症,在食物进入肠道后容易带来刺激,继而产生便意。

用直白点就是,一吃饭就腹泻,大多数情况下并非是肠癌或者肠息肉导致,而是由于胃黏膜的反射较强有关、食物不耐受、肠易激,肠道炎症等因素。

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还是建议患者对肠易激,肠道炎症对疾病进行治疗。

二、这4点才是肠癌的真正“预警”

在生活中,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其他的一些排便异常,这四个症状很可能是肠癌发出的预警信号。

1、便血

肠癌引起的便血多会存在于粪便中,颜色为鲜红或暗红色,出血量一般不多,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血色黏液。长期的便血还容易引起患者贫血,再加上肠癌本身就会导致肠道黏膜破坏,身体长期处于慢性失血状态下,会加重患者的贫血症状,同时还会伴随身体消瘦、乏力等症状。

2、肛门疼痛

肠癌早期引起的肛门疼痛一般不明显,多为间断性的隐痛。随着病情逐渐发展,疼痛感会愈发强烈,在排便时疼痛感会加重。

3、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

罹患肠癌后比较典型的症状就是会有大便习惯和形状的改变,患者日常可能会有便秘、腹泻交替出现的症状,每次排便量不多,但会频繁的出现便意,同时会有排不尽的感觉。当肠道内的病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管腔受到压迫,引起粪便变细、变扁,粪便上还可能存在凹槽。

4、肛门肿物脱出

肛门边缘有肿物脱出、隆起,很多人会直接将其当成痔疮,但其实这可能是肛门肿瘤脱出导致,因此如果出现这肛门肿物脱出,并且长时间不好的话,建议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

三、吃过饭后,多久大便是正常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胃部的排空时间为4~6小时,食物排出体外的时间一般在进食后的12~24小时之间。换言之,当我们进食后,一般来讲食物会在12-24小时内排出。

但是排出的时间会随着我们进食的食物,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以及个人胃肠道功能蠕动的快慢,而对此有个体上的差异。

因此很难说吃过饭后多久大便是正常的,但只要排便的时间规律,身体没有其他的不适症状,都是正常的。

四、大便有这4个特征,说明你的肠道很健康

日常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粪便的形态来判断肠道是否健康,有这4个表现就说明肠道很健康。

1、大便成型

正常情况下,粪便应该和肠道形状一样,呈圆柱、弯曲或蛇形的,且粪便形态为松软的样式。有这些形态的粪便,说明肠道功能良好,且肠道内没有异物对粪便进行挤压,所以大便能成型。

2、大便没有特殊味道

大多数人的大便都会有臭味,因此我们很少去关心大便的味道,但当粪便排出时会有一股臭味,如若发现近期排便的异味特别大,自己都难以忍受,警惕是肠道内存在疾病,导致菌群分泌紊乱等让粪便的味道发生变化。

3、颜色正常

正常的粪便颜色应该是土黄色、黄褐色,日常食用红心火龙果等天然色素含量高的食物后会让粪便的颜色短暂发生变化。如果长期粪便的颜色异常,呈红色、黑色,警惕是肠道内存在炎症、肿瘤导致粪便内存在隐血所致。

4、大便的次数正常

我们的身体排便是具有规律性的,因为胃肠道蠕动也有其正常节律性。正常一天排便的次数应该保持在1-3次左右,次数过多需要警惕是肠道疾病所致的肠道刺激过大引起的。

粪便可以反映身体是否健康,在日常可以多观察自己的粪便,出现异常时及时引起警惕就医治疗。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