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按照天文划分的节气,每年的12月份22号前后,是冬至的交节时间,古人在发明二十四节气的时候,冬至是最早被人们确立的节气之一,因为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所以人们称为“日短,日短至”。作为重要的节气,人们不仅要在这个节气开始化九九消寒图,各要观测整个冬季的气温变化。
冬至中,暖烘烘的说法来源于俗语“冬在头,冻死牛,冬至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冻死鬼”,
虽然冬至在公历上的日期是每年的12月22号前后,但是在农历上的日期总是不确定的,古人把十一月份称为“冬月”,所以根据冬至出现的时间可能出现在冬月的开头,也有可能出现在冬月的中旬阶段,或是冬月的末尾。人们根据出现的阴历时间来划分为冬在头、冬在中,冬在尾。
东至中,暖烘烘的说法是如果冬至出现在农历冬月的中间段,那么这一年的冬天就会是个暖冬,这个冬天就不会太冷。也有的地方俗语是说“冬在中,单衣能过冬”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说法。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于黄河,并且我国各地的地域辽阔,所以各地的气温变化规律也不一样,比如在东北地区零下10多度的天气属于暖冬,但是要是南方冬天遭遇到零下10多度的温度,绝对属于寒冬了。所以,这句俗语有一定的地方适用性,2019年的冬至应该出现在农历的十一月二十七日,按照这种说法来算的话,属于是“冬在尾,有冻死鬼的说法,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今年冬天是寒冬。俗语是否准确,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农历的十一月(冬月)廿七这一天里面,当然也是九九最开始“一九”的头一天。由此可见这个日期还是很特别的一天,今天距离冬至节气还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农村老人们也经常说:“冬至中,暖烘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温度的关系1、先来看看农村里面流行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个很明显的看出来了温度和万物的一个关系。
2、 “一九”冬至这一天本身温度还是想比三九和四九来说还是比较高的,因此有“冬至中,暖烘烘”的说法,可以说是很贴切的。
3、这是在以前农村流行的一句俗语,表达的就是一九到九九的温度关系,可以看得出来人们对于日历和节气很是关心,所谓五天一候,三候一节气就是这样来表示的。
4、从太阳走势与温度的关系来看,冬至这一天在北半球“昼短夜长”达到了一年当中最极点,冬至过后太阳往北半球走,白昼渐渐变长,黑夜渐渐的变短,当然温度也就是会渐渐回升的,虽说有三九四九冰上走,但是也有那么一句名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家可以体会其中的意味。
二、节日与节气的关系1、“冬至”节气其实在古代农村表现出来的就是要歇息“放假”了。古代农村不像现在农村,那些农人们一直可以从“立春”节气开始,干农活持续到“冬至”节气之前这几天,期间是不怎么休息的,几乎每一天都要去地里面干活。
那么到了“冬至”一天后,就会进入到一个从从冬至、小寒、大寒这三个节气休息的时间,基本上是50天多一些。
2、古代农村过年其实是在“冬至”,你像现在的元旦,完全是引进西方的,在古代农村里面只用“阴历”来看一年当中的每一个节气,这是现在几乎所不具备的, 阴历里面的24节气是非常准确的,就拿物候来说,五天一候,你就会很明显的感觉到温度的变化。
在冬至这一天前后,古代农民就会庆祝过年,慰藉一年当中的辛苦劳作得到了满满的收获,千门万户曈曈日,就是这样,一直可以持续到阴历的除夕春节,时间还是比较长的,所以就会有“冬至中,暖烘烘”的说法。
“冬至中,暖烘烘”一个是温度相比来说的暖烘烘,一个是人们心里面对比严寒的冬天来说是暖烘烘的,在冬日里面有很多的趣事儿可以让我们这些长大的孩子暖烘烘,比如涮火锅、溜冰、煮冻豆腐等等,是一种儿时美妙的回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