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是哪一年 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件

时间: 2025-04-12 13:40:03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土木堡之变是哪一年?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件。

土木堡是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组成部分。

土木堡之变是哪一年 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件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明英宗身边的一员将领愤怒至极,一把拉过王振,一锤子砸碎了王振的脑袋 ,明英宗见突围无望,便席地而坐,等待被俘。因战役发生在土木堡,故称土木堡之变。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朱祁钰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来,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土木堡之变是哪一年 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件

土木之变致使明英宗被王振集团出卖;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军火武器研发亦被大大阻碍;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明英宗复位后更是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导致明朝军政在土木之变之后第二次断层。

随着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消灭殆尽,皇帝只能通过内廷的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以贯彻自己的意志和整个国家的意志,文武大臣和君主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明英宗南归后,以及皇储问题,景泰、天顺年间,明朝皇权斗争愈发激烈,朝臣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左右摇摆、嫁祸诬陷,斗争也更加残酷。

此期间的内阁也并未发挥出它的作用。正统前期政归内阁,三杨为轴,制度也渐趋完善,但无法阻止自身实际作用的逐渐下降。土木事变发生前后,内阁作为与皇帝最为亲密的辅政机构,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既未阻止先期的太监王振擅权,在后期的北京保卫战和景泰、天顺的风云交替中也毫无建树,表现十分羸弱,于军国大事退避三舍。这段时期,内阁只能尴尬地任由宦官专政,或被皇帝轻视而任用于谦,倾心委政,以至朝臣不满,上书称于谦太过专权,请求六部大事须与内阁一同奏报施行,或是任由石亨、曹吉祥等奸佞决定摆布。

土木堡之变是哪一年 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件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这必然会引起相关的政策、制度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边防形势和军事制度的改变上。尽管有景泰帝的改革,但也达不到明朝顶峰时的状态。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军事制度上则是募兵制的兴起。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一个“蝴蝶”,虽然从表面上看,它对明朝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但如果从后世的角度去看这件事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对于“土木堡之变”给明朝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其实应该说是八年之后发生的夺门之变。在朱祁钰病重的时候,石亨等人联合前任皇帝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夺门之变后,石亨等人向朱祁镇进言杀死在北京保卫战中立有大功的于谦。虽然说仅仅杀死一个于谦对于一个朝代并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在杀死于谦后,石亨居功自傲,宦官曹吉祥也因为在夺门之变中有功,开始横行霸道。最后,竟然演化到了要弑君篡权的地步。土木堡之变是哪一年 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件

虽然说他们并没有成功,但这件事情却引发了朝廷文官之间的争斗,与明朝武将地位的下滑。自此之后宦官也逐渐的走向历史舞台。可以说明朝后来的宦官专权、文官党争都是由夺门之变引起的,而之所以会出现夺门之变,其最初的原因与“土木堡之变”分割不开。

另一个对明王朝产生重要影响的就是明朝的武备力量及部署。在土木堡之战中,明朝三大营的精锐损失殆尽,虽然说这一战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明朝的统治地位,但从此以后明王朝的武备部署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守。

其实,自古一来中原王朝的边境就屡屡受到其他政权的威胁,但他们的目的几乎也就是以“钱粮”作为目标。瓦剌对大明的进攻目的也无非如此,可问题就出自于王振身上。他为了立功表现,鼓动朱祁镇亲征,而他又无指挥能力,所以导致作战的失败。

可这一次失败之后,明王朝对边境的控制能力就明显的下降了。由之前的战略进攻转变为了之后的战略防守,于是九边防御体系形成。所谓的九边指的是北部边防线上的辽东镇、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偏头关、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九个边防重镇。这一战略体系其实早在朱元璋时代就开始设立,只不过在“土木堡之变”前,这个体系都是作为进攻跳板存在的。

可是“土木堡之变”后,这个进攻体系已经遭到了破坏。在之前,九边重镇的边军都是采用屯田制度的,可是之后由于明王朝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力有所下降,九边重镇的士卒逐渐沦为了驻守九边的高层的“私人用品”。他们开始相继侵占九边周围的屯田,而且还命令士卒为他们种植。从此之后九边的士兵武备衰弱,作战能力直线下降。土木堡之变是哪一年 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件

不仅如此,“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因为在这一战中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部队,为了解决兵力不足开始了“募兵制”。这一改变看似并不重要,因为“募兵制”与之前征兵所采用的“军户制”并无法构成一只部队战斗力强弱的标准。但我们不能忽略一个问题,“募兵制”是需要大量的军备开支的。大家都知道明朝最终走向灭亡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财政出现了重大的问题。虽然说“募兵制”不会是决定财政问题的因素。可一只部队的消耗有多大,需要多少国家开支,这个数字大家也是可以想象一下的。

而我们在文章上面提到的朱祁镇是在王振的蛊惑下决定亲征的。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意味着皇帝与内阁产生了分歧。可如果土木堡之变不是以失败而告终,或许朱祁镇的威望则可以提升,使得皇权得以巩固。但他的结果却是失败的,这样一来皇权不仅没有巩固,还进一步的加速了皇帝与臣属之间的离心离德。而为了加大皇权统治,就出现我们上文所说的宦官专权。

从上述来看,土木堡之变虽然没有动摇明王朝的根基。但也的确可以称为明朝由盛而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土木堡之变是哪一年 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件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