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食饮有节”是什么意思?

时间: 2024-12-21 19:51:13

《黄帝内经》开篇第一问,就抛出了一个关乎生命的深奥话题,而天师歧伯的回答,先是点出了道以及道的重要性,告诉黄帝古代的人能活到百岁而动作不衰,就是因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这句话是贯穿整个《黄帝内经》的魂,也是养生长寿破解生命密码的魂。

《黄帝内经》中的“食饮有节”是什么意思?

之后,歧伯又用12个字,对这段话做了具体的解释,“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三者,都可以理解为“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具体表现,其中第一点,就是要“食饮有节”。可见,吃绝非小事,吃对也绝非易事。

食饮有节,是现代很多“养生理论”的鼻祖,然而,却没有几个人能正确理解其真正的深意。世人对食饮有节的理解及应用也五花八门。

比如,减肥的,十有八九会告诉客户要食饮有节,在这里,食饮有节被理解为饮食要节制要克制,不要吃太饱诸如此类。食饮有节制到底对不对?只能说从某个片面来说,有那么一点儿道理,但饮食有节制,绝不是食饮有节这四个字所真正要传达的意思。

食饮,吃饭喝水,我们每天都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件事情的对错,直接影响着我们养生长寿的目标是否能够达成。怎么做才是对的?——有节。所以理解食饮有节,关键,就在一个“节”上。对“节”字理解的偏差,将导致很多人始终在健康门外徘徊而不入其内,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1.节的第一层含义,节制和节奏

正如上边所说,节,现代很多人都理解为节制,但这仅是食饮有节的最浅显的释义,而且,还得加上节奏二字方可完整。但是,这个节制和节奏,却一定得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绝对的量化标准,如果有人不分体质、不分个体差异地告诉你,所有人都得按照一个完全固定的模板饮食,那这个食饮有节的理解从根上就错了。

节制,说到底就是凡事都得有个度。但这个度怎么把握,一定是因人而异的,不然,一定是不科学的。比如,有些人提倡每天喝8杯水。你看,量化得多么精确:8杯。可是这个度,适合所有人么?

不分体质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喝够它8杯水,就可以养生?可事实上呢?事实上有些体质,他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水,他喝这么多水只会造成身体负担过重,出现脾虚、水肿等症状,往深了说,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像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水汽循环系统,不能太旱也不能太涝,每个人的水汽循环能量不一样,维持平衡的度怎么可能是一样的呢。

这里说个题外话,说到水,突然发现中国人真的很喜欢喝水,感冒了喝水发烧了喝水,宝宝不吃饭了要多喝水,来例假了还是让你多喝水……其实喝水怎么喝,什么时候喝,喝什么水,喝什么温度的水……它都是一门大学问,这里先做个伏笔,我们以后都会一一讲到。

节奏,可以简单理解为吃饭的时间点,最好要相对固定,比如早上7-9点吃早饭,因为有胃神在。最好三餐时间要规律,顺应一天早中晚的时间。2.节的深层含义其实是节气

我们刚才说了饮食,要有节制和节奏的问题,但实际上,作为《黄帝内经●素问》的开篇,作为“活百岁”的法门之一,食饮有节,真的只在稀疏平常地在说饮食要有节制节奏吗?换句话说,饮食有节制,吃个八分饱什么的,就能让我们活到百岁?且动作不衰?显然,单单这么理解是片面的。

其实,食饮有节,这里的所谓“节”者,真正的理解,应该是“二十四节气”,即我们在饮食的时候,一定要顺应“节气”的变化来进食。

节气是什么?节气是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的标志点,是天地能量的转化点。比如冬至。古人“立竿测影”,这一天,物影最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所以,别小看节气,节气它包罗万象。节气变化,是地球和太阳的时空变化,是宇宙的能量变化。人脱离不了时空和环境,所以,节气转换,必然会对人体自身的能量平衡造成影响。所以我们经常会遇到说,节气对身体不好的老人家是个坎,也经常会遇到医生说,马上节气了,要注意点。

怎么注意?岐伯说了:“饮食有节”,从吃上下功夫。食饮,能量基础。身体的能量得先给对了。节气变了,饮食也要变,能量才能平衡。所以食饮有节,说的就是饮食要顺应节气的变化而变化,往深了说,其实是说饮食要顺应天地,顺应自然,顺应“道”,道就是规律,什么规律?天地气交的规律,天地变化环境变化的规律。

所以,“节”也是一个时间空间的概念,是一个天地人的概念。从空间上,我们要因地制宜,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一环境下的动植物,都有相类同的特点,所谓“同气相求”。举个例子,在调理身体的过程中,当地的本草,效果明显优于外地的本草。

从时间上,我们要因时制宜,同样的原因,我们吃的每个食物,都有特定的时间,三月的荠菜,四月的桑椹,五月的桃。但是,哪怕腊月,我们也可以在超市见到桃,很多反季节的果蔬能不能吃呢,肯定能,只不过,“其气异也”。

从人体本身,我们要因人制宜。每个人的五藏都有各自的太过和不及,我们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中医调理人体,讲的是以偏纠偏,以本草饮食把五藏的太过和不及调均衡,所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说明,饮食最核心,是需要根据其所处时间的特点、地域的特点、人本身的特点,来决定吃什么,多吃什么,少吃什么,不吃什么。

有些人吃辣椒上火,长痘,有些人怎么吃皮肤还贼好,这个就是体质之别。但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吃辣椒“上火”,仅仅是一个症状,上火并不代表他的体质可不可以吃辣椒,有可能只是用错了时间和空间,即在错误的时间和空间里吃了辣椒,所以体质是更有意思的一个话题。

3.不管是吃饭喝水还是其他,都要讲究个体差异,讲究天人合一

就像我们刚举的例子,吃辣椒是否合适,也得分体质,分时空。其实,中医圣贤们很早就发现了一种规律,称之为“子午流注”,简单讲是说,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会有盛有衰。

中医哲学一直都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十二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因此会有“因时施治”、“按时针灸”、“按时给药”,当然,也一定会有“按时食饮”。

此外,就如教育要因材施教,食饮也必须时“看人下菜”,无论从养生的观点还是哲学的观点,这世上的所有种种,都唯有适合二字,这世上种种,有阴便有阳,有对便有错,有正便有反……有了这个觉悟,我们就会很容易分辨出哪些养生观点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比如抽烟喝酒不好?比如喝茶能抗癌?……这些观点一定是绝对的吗?不是的。并不是所有人都不适合抽烟喝酒,不然怎会有那些抽了一辈子烟、喝了一辈子酒,仍身体健朗长寿的人?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喝茶能抗癌,有可能反而得癌。虽然很难理解,但把它放在“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思维下看,放在“不分个体差异和体质讨论问题就是耍流氓”的思维下看,就很好理解了。

所以才会有一句古语叫做:“黄连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其实,人参并非只会救人,用错了体质用错了地方,与毒药无异;而黄连甚至砒霜,也并非只会杀人,用对了体质用对了人,照样救人。

可是,世人愚昧,黄连救了人,也不会承认是黄连的功劳,而人参杀了人,却也常常不会承认是人参的过错。世人只认人参的好黄连的坏,却不知世上无绝对,我们看物尚且如此,我们看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食饮有节,除了饮食要有节制节奏外,它真正讲的,其实是饮食要顺应节气,要按照节气的变化而要有所变化。节气就是自然变化规律,规律是什么,规律就是“道”。而这世间所有一切,包括吃饭喝水,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合不适合。适合了,辣椒都能养生,不适合,喝水都能杀人。

而根据个体差异、体质差异,选择适合的食物,并顺应自然规律去饮食,这才是真正的食饮大法,也是真正的“食饮有节”的奥秘。

欢迎关注小编,跟随小编一起重新认识《黄帝内经》,我们将带你逐步打开《黄帝内经》的奥妙之门。。

展开剩余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