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出现了钙化字样,通常是因为器官中的组织上已经形成了钙物质沉淀的钙化灶。钙化可发生在肝肾、心脏、甲状腺、关节、前列腺等多个组织中,不同位置的钙化严重程度受年龄、性别、过往病史等因素影响。
因为钙化出现的部位通常很多,所以当患者看到检查报告上出现“钙化”字样时,难免会紧张害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钙化都会出现癌变,要确定是否癌变之前还应先关注钙化病灶组织属于恶性还是良性,勿根据自己主观判断,应听取医生指导建议。
★常见钙化部位有哪些?
●前列腺钙化
前列腺钙化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体,因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项机能和前列腺免疫功能都会下降,当前列腺炎症得到恢复后,会留下疤痕,还会遗留下前列腺结石,通过B超能够观察到结石所处位置。前列腺的特殊生理构造,在发生结石或者钙化现象后,通常难以治疗,当钙化发生时,结石上会滋生细菌也会造成炎症反复发作。
●肝脏钙化
通过B超探测,在肝脏能够观察到强回声;通过CT能够观察到肝脏内有高密度物质的存在,这些现象均可提示肝脏发生钙化,这个钙化多发于20-50岁人群,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长期熬夜、饮酒、饮食偏爱重口味,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肝脏机能,导致肝脏代谢速度变慢,增加钙化机率。
●中心性钙化
多发于软骨小叶处,表现为骨中断或者软骨边缘不清晰形状不规则,在通过X光检查后可发现钙化现象。
除了生理性的中心性钙化以外,骨骼组织也会发生钙化现象,多发于肌腱、血管壁、筋膜组织等部位,当钙离子在骨骼内外生成过多时,会侵蚀骨质,还会引发骨质疏松,因此,骨质疏松也可作为异位钙化的间接表征。
●肺部钙化
当肺部出现炎症后会残留下密度较高的组织。在肺结核患者肺部中,可观察到钙化组织,这并不是没有治愈,而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用药方案加上患者的免疫力较佳,在病毒得到消杀后,一些残留物质就会沉积在肺部,形成钙化灶。
肺部钙化不会对肺功能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平时应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戒烟酒,清淡饮食,多参加运动锻炼,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预防肺结核复发。
★哪些钙化需警惕?
●乳腺钙化
女性若患上乳腺结节、乳腺增生的疾病后,没有及时调理,疏通瘀堵,则很有可能会造成代谢不佳,钙质沉淀,严重可导致乳腺肿胀,引发炎症,诱发其他乳腺类并发症。因此,若发生过乳腺类疾病的女性患者,应定期复查乳腺健康状态,避免钙化恶化发展。
乳腺超声波、乳腺钼靶x线检查均能够观察到乳腺内部是否发生钙化及病变。若观察到存在肿块,则应分析肿块的形态、位置,综合评估后才能确诊。女性超过40岁后发现乳腺钙化,会增加患上乳腺癌的机率,但是现在的医学检测手段成熟,即便是长出很小的乳腺钙化组织,也是能够通过检测仪器观察到的,因此,即使发生乳腺钙化也不要过度紧张,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病情恶化发展。
●甲状腺钙化
甲状腺是调节人体激素分泌的重要器官,在受到钙化影响后很容易发生癌变,因此要警惕观察。通过B超可观察到甲状腺钙化灶反射面声阻较大,可呈现出多种不同形式的强回声。
并不是所有的甲状腺钙化病灶都会出现病变,甲状腺钙化有良性和恶性之分,良性占比较高,恶性占比虽小于良性,但也不应掉以轻心。当结节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在外包膜中形成钙质沉淀,而出现大面积如鸡蛋壳一样的片状钙化,这样的钙化现象通常为良性,不用过度恐慌和做过多的干预治疗,可通过观察结节体积大小、外观是否异常、对周围组织是否有压迫感以及血流状态等情况来分析钙化性质。
若出现微小密集型钙化,病变的可能性较高,此时需提高警惕,勿掉以轻心。出现微小钙化样组织的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喉咙疼痛、声道磨损、呼吸不畅等相关症状,若出现这样的症状,所有指标均指向高度恶性,则应尽早治疗,其常规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
确诊钙化在甲状腺和乳腺病变上,具有导向性的关键作用,钙化颗粒越大越明显,同时也提示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不易与周围组织发生粘结,且不会阻碍局部组织血液回流,导致组织坏死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恶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可提示良性病变。
●甲状腺、乳腺钙化导致恶性病变的原因:
◆肿瘤细胞增殖快速,导致病灶面积持续增大,影响局部供血功能,其坏死后,可能会出现钙化组织;
◆具有恶性病变的乳腺钙化中的细胞能够分泌钙质,这些钙质状态多为<1mm的针尖样、密集颗粒样的微小钙化,出现微小钙化后,诊断正确率约为80-90%。
●甲状腺、乳腺钙化成为良性病变的原因:
◆炎症组织、血肿吸收可形成分壁组织,产生粘结的机率小;
◆良性病变出现时并不会阻碍和干扰周边组织,病变组织的纤维态分化较为明显,常出现玻璃样钙化或者骨化现象。
所以当体检中出现钙化字样时不要过于紧张,应先配合医生做好相应的检查,得出是否为恶性还是良性的结果后,再根据病情治疗。若为良性病变,则无需进行过度干预,但是应定期检查,以防止转化为恶性病变,危害身体健康;若为恶性病变,那么则要做好手术切除的准备,必要情况下应尽早切除,勿拖延治疗,以免让癌变组织扩散。
来源:陈医生健康指南